王海潮(化名)把那块泡得发胀的渔船木板抱进科胜司法鉴定所时,咸腥的海风还沾在他的帆布裤上。木板边缘刻着个歪歪扭扭的 "潮" 字,缝隙里嵌着的海螺壳随着他的脚步轻轻晃动 —— 这是二十年前台风中失踪的父亲王兴海(化名),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件东西。
"当年搜救队只捞到这块船板。" 他声音沙哑,从保温箱里取出两份样本:自己的口腔拭子,还有个小女孩的指甲剪碎末。那个叫王小渔(化名)的七岁女孩,是上个月在海边礁石上捡到船板的渔家女带来的,孩子左手虎口处有块月牙形的疤,和父亲老照片里的疤痕分毫不差。
采样室的无影灯亮得刺眼。鉴定师用特殊溶剂清洗木板上的海泥,显微镜下,嵌入木纹深处的皮屑细胞清晰可见。"海水浸泡会破坏 DNA,但木质纤维能锁住微量样本。" 蔡主任指着屏幕上的基因序列,"Y 染色体标记很稳定,就像你们王家世代相传的造船手艺。"
等待结果的五天,王海潮每天都去码头修补渔船。他摸着船板上父亲刻的 "潮" 字,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辨潮汐:"潮水有涨有落,但根永远扎在海底。" 渔村里的老人说,王兴海当年为救落水的渔船,被巨浪卷走前,怀里还揣着给未出生孩子准备的长命锁。
出报告那天恰逢大潮,海水拍打着码头的石阶。当 "支持王兴海与王小渔存在祖孙血缘关系" 的结论打印出来时,王海潮突然蹲下身,把脸埋进带着海盐味的手掌。王小渔捧着报告,指着上面的 DNA 图谱说:"叔叔你看,这像不像爷爷船上的渔网?"
离开鉴定所时,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。王海潮把报告折好放进贴身的布袋,里面还装着那块船板和王小渔画的全家福。海风掀起他的衣角,远处归航的渔船鸣响汽笛,像在回应二十年前那场未完的告别。王小渔突然举起左手,虎口的疤痕在余晖里闪着微光,像血缘在时光里刻下的印章。